眾所周知,臭氧發生器可用于水產養殖,具體有哪些用途呢?臭氧發生器廠家給我們做了詳細的介紹,如在使用中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跟我們聯系!
一、去除細固體和膠體固體
細固體和膠體固體分別由1-30微米和0.001-1米的顆粒組成。顆粒的小尺寸使固體保持懸浮,避免了大多數機械分離方法。微粒和膠體固體的積累會削弱生物過濾器的硝化效率,并對魚類種群造成壓力。
臭氧通過引起固體結塊(微絮凝)來去除細小的膠體固體,這有利于通過泡沫分離、過濾和沉淀來去除。
二、去除溶解的有機化合物
溶解的有機化合物(DOC)或難降解有機物使水呈現出特有的茶色。DOC是不可生物降解的,并且根據進料量、水交換率和固體去除率進行累積。高水平的DOC會對魚類造成壓力,并降低生物濾池的硝化效率。
臭氧通過以下方式去除溶解的有機物:
氧化成在生物過濾器中更容易硝化的產物;
包括沉淀,這使得能夠通過常規過濾或沉淀去除廢物顆粒。
三、亞硝酸鹽的去除
隨著生產的加強和生物濾池中有機負荷的增加,亞硝酸鹽會積累。將氨轉化為亞硝酸鹽的細菌(亞硝基單胞菌屬)在高有機負荷下比將亞硝酸鹽轉化為硝酸鹽的細菌(亞硝基桿菌屬)更有效,亞硝酸鹽水平也相應升高。
高水平的亞硝酸鹽對魚是有毒的。銀鱸的現有數據顯示,亞硝酸鹽含量低至百萬分之2.8(ppm)可使魚種生長減少5%。
臭氧通過以下方式去除亞硝酸鹽:
直接氧化成硝酸鹽;
減少有機負荷,提高生物過濾效率和硝化作用。
四、消毒
高放養密度,相關的魚類壓力和增加的營養負荷為魚類病原體創造了一個理想的環境。降低RAS疾病爆發風險的一個重要步驟是對引進的任何魚類使用標準檢疫程序。使用地表水的設施,包括RAS和流通式孵化系統,也對減少通過水源引入的病原體負荷感興趣。污水在進入環境之前的消毒對于防止外來疾病的傳播也是至關重要的。
臭氧可以有效地滅活一系列細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動物魚類病原體。臭氧處理的有效性取決于臭氧濃度、臭氧暴露時間(接觸時間)、病原體負荷和有機物水平。如果存在高水平的有機物,通過氧化有機物產生的需求會使得難以保持足夠的剩余臭氧來有效消毒。
五、臭氧的生產
大多數商用臭氧發生器使用電暈放電產生臭氧。在電暈放電產生中,在兩個金屬板之間建立高能電場,干燥的空氣或氧氣通過金屬板供給。電能激發一部分氧分子產生氧原子。然后氧原子與原料氣中的氧分子結合,產生臭氧。
特定波長(140-190納米)的紫外光可以用來激發和破壞氧分子,以類似的方式產生臭氧。紫外線發生器目前是一種能效低得多的產生臭氧的方法。
當與干燥空氣相比時,使用氧氣作為原料氣體大大增加了臭氧電暈放電產生的產量,但是具有相關的成本。
六、臭氧應用-系統規格
臭氧發生器或接觸容器的設計對于安全、成功的臭氧化非常重要。有一系列可用的反應器,使用各種設計將臭氧轉移到水中。設計包括細氣泡擴散器、渦輪接觸器、注射器、深u形管反應器、填料塔、靜態混合器和噴霧接觸室。一些設計也用于氧氣轉移或通風。每種設計都有這里沒有討論的優點和缺點。
七、選擇發生器時的重要考慮因素包括:
1、臭氧轉移效率;
2、無泄漏設計和施工;
3、用耐臭氧材料建造。
臭氧處理系統中使用的材料必須對臭氧具有高度的抵抗力或惰性。使用不合適的材料會導致設備腐蝕,并導致危險和昂貴的泄漏。這種系統不適合臭氧的長期應用,并且需要持續的高更換成本。在使用不合格材料的系統中產生臭氧的效率也較低,因為當反應器的材料被氧化時,臭氧會損失掉。因此,不建議長期使用某些塑料,如聚氯乙烯和聚碳酸酯。也不推薦使用鍍鋅鋼。
不銹鋼接觸室和管道推薦用于臭氧。閥門應該由不銹鋼制成,帶有聚四氟乙烯或類似材料的墊圈和薄膜。
八、治療方案
臭氧可以連續使用,每天進行一系列處理,或者每天進行一次批量處理。大多數情況下的應用都與培養系統中采用的喂養策略有關。投喂魚3-4小時后,氨、溶解有機物和其他廢物的濃度達到Z大值。如果魚在一天中被喂食幾次,在每次喂食后可以引入一系列的臭氧處理來控制相關的廢物水平的上升。如果一天24小時供應,水質會持續下降,因此臭氧應用應該是連續的。單批次臭氧處理可用于控制系統中與適度進料事件相關的廢物水平上升,或處理來自供應源的多批次交換水或進水。
與分批和連續處理相比,連續臭氧化是有益的,因為水質保持相對穩定。然而,連續和分批臭氧化的較低成本使得這些處理方案成為可行的管理選擇。
在循環水產養殖系統(RAS)中處理所需的臭氧量通常是根據日進料量計算的。通常建議每千克飼料中加入10-15克臭氧,以減少有機物的積累。還應考慮用于放射性同位素稀釋的水源水的任何背景有機負荷。
如果消毒是臭氧化的主要目標,那么所需的臭氧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待處理水的背景有機負荷。在純水中,0.01-0.1 ppm臭氧的殘留濃度在短至15秒的時間內可有效減少細菌負荷。然而,在有機負載的水中,必須增加臭氧的殘留濃度和/或接觸時間,以產生顯著的消毒效果。天然水(海水、微咸水和淡水)通常需要0.1-0.2 ppm的臭氧殘留濃度和1-5分鐘的消毒接觸時間。水產養殖廢水通常需要0.2-0.4 ppm殘留臭氧1-5分鐘,以便在有機物氧化后進行有效消毒。
臭氧消毒的Z佳速率變化很大,代表了溶解有機物、膠體固體、硝酸鹽和消毒的臭氧需求總量。在RAS的許多情況下,在滿足所有其他臭氧需求后,生產用于完全消毒的足夠殘留臭氧的成本是令人望而卻步的。然而,使用中等水平的臭氧可以實現病原體負荷的一些減少,并且水質得到相當大的改善。
交換水和污水的消毒比處理整個系統更具成本效益,因為處理量相對較小。用臭氧對水源水進行消毒,結合對輸入水的檢疫程序,降低了系統內疾病爆發的風險。